新闻公告
  • 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的通知
  • 黎明:以艺术的眼光关注时代——“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国内作品验收评审现场访谈
  • “文化迎春、艺术为民”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将温暖送进大山深处
  • “守正出新——2019中国国家画院职工迎新春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

“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启幕

发布时间:2019-02-27  浏览:2102次

  他和沙飞、吴印咸并称解放区三大摄影家,他曾“六进白洋淀”,用镜头记录下军队的成长、人民的智慧、战争的烽火。郭沫若为他题诗:“解放十年前后,山河万里金瓯,工农服务上镜头,留下革命春秋。”近日,“韶影华章———石少华摄影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启幕,以数百幅珍贵的历史照片,纪念这位革命艺术家的百年诞辰。“石少华先生对摄影艺术的造诣,不仅体现在新闻摄影,同时在人像、风光、舞台摄影等方面都有极深的功底,具有真实、自然、生动、质朴的特色。”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

  祖籍番禺的革命摄影家

  石少华祖籍广东番禺,1918年出生于香港,5岁时随父母回广州定居。他升入岭南大学附属高中后,得到一台相机,开始业余摄影活动。1938年初,石少华携带一台相机和胶卷,从香港奔赴陕北。

  1938-1949年间,石少华用镜头记录下了一幅幅战争中的军民形象。他亲历并见证了“地道战”“地雷战”等华北平原大地上真实发生过的战役,他还深入敌后,拍摄了后来闻名遐迩的水上抗日武装———白洋淀上雁翎队的发展壮大过程。

  呈现在“风起山河”单元的《毛主席和小八路》《毛主席和杨家岭农民谈话》《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飞檐走壁》《地道战》《大生产运动中的八路军》等,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中国摄影》原主编闻丹青表示,当年,石少华和沙飞共同在《晋察冀画报》主持工作,同样来自广东的沙飞具有艺术家气质,而石少华更像“政委”。《晋察冀画报》是敌后根据地的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上世纪30年代,《晋察冀画报》也受到国统区《良友》等画报的影响。那时候中国的画报业比之美国的《生活画报》毫不逊色。”

  长期主持新闻摄影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石少华长期主持摄影工作,后来成为全国摄影界的主要负责人,为中国摄影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一时期,他的目光焦聚工农兵人物、工农业生产、城市景观等,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符号特征。

  1975年,已经辞去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职务的石少华拍下了重病中的周总理最后一次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照片。这是他1955年以后罕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亲自拍摄国家领导人。

  “他拍摄的很多东西,不光在摄影史上,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闻丹青告诉南都记者。“老一代人很有档案意识。敌人来了,其他人都往上冲,背着底片的人赶快跑。”

  展览里的许多照片都相当罕见。由于底片得以完好保存,如今直接扫描后用电脑调适、打印,得到的影像比冲洗出来的效果更清晰、层次也更丰富。

  开幕之际,石少华家属将石少华不同时期摄影作品共计200幅,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展览持续至9月2日。

  


相关新闻
合作链接
中国美术教育联盟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对本公司的产品、服务、信息、材料的任何部分进行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销售